今天分享的是:2025中国近海捕捞渔获物追溯体系构建研究与行动建议报告
报告共计:40页
中国近海捕捞渔获物追溯体系构建研究总结
2025年9月,厦门大学与绿色和平联合发布《中国近海捕捞渔获物追溯体系构建研究与行动建议报告》,聚焦中国近海渔获物捕捞至上岸环节的可追溯管理,通过文献分析、国际对比、专家访谈及山东、浙江、福建三省渔港实地调研,梳理现状、识别空缺并提出行动路径。
国际上,渔获物追溯体系围绕关键追溯事件(CTEs)和关键数据要素(KDEs)构建,电子化水平提升,如FAO指南划分全链条关键节点,GDST强调数据标准化交互。国内已初步建立渔捞日志、渔船定位、定点上岸等管理措施,2024年底认定159座国家级定点上岸渔港,浙江、福建等地推进智慧渔港试点,“渔业+北斗三号”助力数字化转型,但存在明显短板:国家层面缺乏系统性立法与跨部门协调机制,现行规定侧重大中型渔船,小型渔船覆盖不足;海上转运无事先授权,渔捞日志记录不规范,上岸环节核查待加强;无国家层面全链条可追溯系统,渔获物识别标签制度未建立。
实地调研发现,渔港在船舶定位、进出港报告等基础监控有成效,但渔捞日志质量参差、监督不足,定点上岸对小型渔船覆盖不全,进出港渔获量上报规范与覆盖率低,海上转运监管薄弱,智能化设备多服务渔船安全,渔获数据实时监测能力欠缺。
展开剩余78%报告提出四大行动建议:完善顶层设计,出台配套规定,建标准体系与信息平台,推动数据共享;分阶段试点,优先在成熟地区、高价值或资源压力大物种开展,逐步扩大覆盖并持续评估优化;按渔船和物种类型实施矩阵式监管,降低合规成本;通过设备补贴、培训、优化系统等提升渔民积极性,借信息化提升产品价值。未来,体系将向全流程数字化、碳足迹与社会责任融合、风险分级与算法执法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渔获物全链条可追溯,助力渔业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发布于:广东省广瑞网-经营杠杆的定义-十倍杠杆炒股-合法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