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连长,团长要来视察了。”通信员的话让李建军停下了手中的训练计划。
他抬起头,看着窗外正在操练的士兵们,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两个月前的提干仪式上,团长王建华只是远远地看了他一眼,那个眼神至今让他难以忘怀。
“这次视察恐怕不简单。”营长的提醒还在耳边回响。
李建军却不知道,一个埋藏了二十多年的秘密,即将在这个春天的午后被彻底揭开。
01
春风拂过训练场,1992年的阳光格外明媚。
李建军站在新连队的门口,看着门框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连”的牌子,手指在裤腿上轻轻摩擦着。
“报告连长,三连全体人员集合完毕!”班长赵永强的声音洪亮而有力。
李建军走到队伍前方,目光扫视着眼前这群年轻的面孔。
有些人比他还要大上几岁,眼神中带着审视和怀疑。毕竟,一个二十四岁的连长,在这支老部队里并不多见。
“我叫李建军,从今天开始担任你们的连长。”他的声音平稳,没有丝毫的颤抖,“我知道你们很多人对我的年龄有疑问,但是...”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锐利起来,“能力不看年龄,只看实战。”
队伍中有人窃窃私语,但很快就安静下来。
李建军继续说道:“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一起训练,一起成长。我不要求你们立刻信任我,但我要求你们服从命令。”
散会后,几个老兵聚在一起嘀咕。
“这小子行不行啊?”副班长张明华压低声音说。
“听说他在考核中是第一名,射击、体能、战术全优。”赵永强回答道。
“考核是一回事,带兵又是另一回事。”张明华摇摇头,“等着看吧。”
李建军回到自己的宿舍,整理前任连长留下的资料。
三连的情况并不乐观:上个月的团体考核中排名倒数第二,有两名士兵因为违纪被处分,还有一起因为训练强度问题引发的冲突。
门外传来敲门声。
“进来。”
赵永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名单。
“连长,这是咱们连的人员情况,您看看。”
李建军接过名单,仔细看着上面的每一个名字和情况说明。
“赵班长,你在三连多久了?”
“三年半了。”赵永强站得笔直,“换了三任连长。”
“为什么换得这么频繁?”
赵永强犹豫了一下:“都说三连是块硬骨头,不好啃。”
李建军点点头,没有继续追问。
他知道,想要了解真实情况,需要时间,也需要用实际行动来换取信任。
第二天一早,起床号还没吹响,李建军就已经出现在训练场上。
他穿着一身旧军装,开始做热身运动。
“连长来得真早。”值班员小王看到他,有些惊讶。
“习惯了。”李建军简单地回答,继续着他的晨练。
六点钟,起床号响起。
李建军站在宿舍楼下,看着士兵们匆忙地跑出来集合。
有几个人明显还没完全清醒,站得东倒西歪。
“张明华!”李建军突然喊道。
“到!”张明华一个激灵,立刻站直。
“你的鞋带。”
张明华低头一看,左脚的鞋带确实没系好。他弯腰迅速系好,脸上有些发红。
“全连注意!”李建军提高声音,“军人的形象从细节开始。鞋带松了,说明态度就松了。态度松了,训练就不会有效果。”
这是李建军到任后第一次严厉批评,效果立竿见影。
接下来的几天里,再也没有人在集合时出现类似的问题。
训练开始后,李建军并没有像其他连长那样站在一旁指挥,而是亲自参与每一个项目。
五公里越野,他跑在最前面;
单杠引体向上,他做出标准示范;
射击训练时,他的成绩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连长,您这射击水平,在团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吧?”小王在休息时问道。
“还凑合。”李建军擦着额头的汗水,“但射击好不代表能带好兵。”
一周后,三连迎来了第一次团体考核。
项目是三公里武装越野,全团六个连参加,成绩排名会在全团通报。
“弟兄们,今天是咱们证明自己的时候。”李建军站在起跑线前,对着队伍说道,“不求第一,但求无愧于心。”
哨声响起,六支队伍同时出发。
李建军跑在队伍的中间位置,时刻关注着每个士兵的状态。
当他发现小王开始掉队时,立刻跑到他身边。
“坚持住,还有一公里。”
“连长,我不行了。”小王气喘吁吁。
“你行的,跟着我的节奏。”李建军调整了自己的速度,始终保持在小王身边。
最后五百米,三连从第四位追到了第二位。
虽然没有夺得第一,但所有人都气喘吁吁地笑着,包括平时最挑剔的张明华。
“连长,您刚才为了小王,放弃了个人成绩。”赵永强在休息时说道。
“连队成绩才是真正的成绩。”李建军喝了一口水,“一个人跑得再快,也代表不了整个连队。”
这句话传遍了整个三连,也让所有人对这个年轻连长有了新的认识。
02
然而,就在三连逐渐走上正轨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在一次例行的政治学习会上,政委老陈突然问起了李建军的家庭情况。
“小李啊,你家在哪里?”
“山东农村。”李建军回答得很简单。
“父母都做什么工作?”
“种地。”
政委点点头,但眼神中似乎有些疑惑。
散会后,李建军注意到政委和营长在一旁小声交谈,时不时地朝他这边看一眼。
那天晚上,李建军躺在床上,回想着政委的那些问题。
在部队这么多年,很少有人这样详细地询问他的家庭情况。
他想起了入伍时填写的那些表格,还有自己刻意回避的一些问题。
进入四月,春训进入了关键阶段。
李建军推行一套自己总结的训练方法,这套方法结合了体能、技能和战术,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
“今天我们练习战术队形。”李建军站在沙盘前,手里拿着指挥棒,“传统的三角队形有它的优势,但在特定地形下,我们需要更灵活的应对。”
他在沙盘上画出几个点,连成了一个特殊的阵型。
“这是什么队形?”赵永强问道。
“临时想的。”李建军回答得很轻松,但这个阵型的巧妙设计让在场的所有班长都暗暗称奇。
下午的实战演练中,三连采用了这个新队形,在模拟对抗中完胜兄弟连队。
消息很快传到了营部,营长亲自过来观摩训练。
“小李,这个战术是从哪学来的?”营长看完演示后问道。
“自己琢磨的,结合了一些实际情况。”李建军回答得很坦然。
营长点点头,眼神中有些深意:“你的战术素养很不错,有些想法很...超前。”
这句话让李建军略感不安,他没有表现出来。
一周后,三连在团里的综合考核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是三连三年来的最好成绩。
团部特意表扬了李建军的训练方法,并要求其他连队学习借鉴。
荣誉的背后,李建军感觉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关注。
第一次察觉到异常,是在团部食堂吃饭的时候。
李建军端着饭盘,正在寻找座位,突然感觉到有人在看自己。
他抬起头,看到团长王建华坐在远处的军官桌旁,正凝视着他。
两人的目光相遇的瞬间,团长迅速移开了视线,那种审视的眼神让李建军印象深刻。
“连长,团长是不是在看您?”坐在对面的赵永强也注意到了。
“可能是巧合吧。”李建军低头吃饭,但心里却开始琢磨。
类似的情况又发生了几次。
无论是在训练场上,还是在团部开会,李建军总能感觉到团长的目光。
这种关注不同于对优秀连长的一般关注,更像是在观察什么,或者在寻找什么。
更奇怪的是团部参谋老刘的态度。
这个平时很少与基层连长接触的参谋,最近总是找机会与李建军搭话。
“小李啊,你入伍前在哪里?”
“老家在山东什么地方?”
“家里还有什么亲戚?”
这些看似闲聊的问题,让李建军越来越警觉。
他开始有意识地避开这些场合,越是这样,那种被关注的感觉就越明显。
五月初的一个晚上,政委老陈把李建军叫到了办公室。
“小李,坐下。”政委的态度很和蔼,“最近工作怎么样?”
“还行,连队的训练在稳步提升。”
“嗯,我听营长说了,你的表现很出色。”政委停顿了一下,“不过我有个问题想问你。”
李建军的心提了起来:“政委您说。”
“你的军事素养很高,战术思维也很先进,这些是在哪里学的?”
“部队这些年的积累吧,平时也爱看些军事书籍。”
政委点点头,接下来的问题让李建军措手不及。
“你父亲真的是农民吗?”
这个问题问得很直接,李建军愣了一下才回答:“是的,我父亲种地。”
“那你的这些军事知识...”
“自学的,加上部队的培养。”李建军努力保持着平静,“政委,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
“没有,没有。”政委连忙摆手,“就是有些好奇,像你这样的军事天才,在农村确实少见。”
走出政委办公室,李建军感到后背湿透了。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经引起了怀疑。
那些刻意隐瞒的过去,似乎正在浮出水面。
03
五月中旬,一个消息让整个三连都紧张起来:团长要来视察。
“这是今年第一次团长亲自视察连队。”营长的话让李建军感到压力巨大,“你们连最近表现不错,团长的要求很高,不能有丝毫马虎。”
李建军立即召集了全连骨干会议。
“弟兄们,这次视察对我们很重要。”他看着坐在会议室里的班长们,“从训练到内务,从纪律到士气,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
“连长,您说我们需要准备什么?”赵永强问道。
“我准备了三个科目:单兵战术、班组协同、连队合成。”李建军在黑板上写下这三项,“最后是内务检查,所有宿舍必须达到标准。”
接下来的三天,三连进入了紧张的准备状态。
每天从早到晚,训练场上都能听到口号声和脚步声。
李建军更是亲力亲为,每个动作都要亲自示范,每个环节都要反复检查。
“连长,您这两天都没怎么休息。”小王担心地说。
“现在休息,到时候就该后悔了。”李建军擦着汗水,“再检查一遍射击准备。”
然而,就在准备的过程中,一连长老张找到了李建军。
“建军,我得提醒你一句。”老张压低声音,“团长这次来,可能不简单。”
“什么意思?”
“我听说,团长最近在查一些资料,好像跟某个人有关。”老张看了看四周,“你小心点,别露马脚。”
这句话让李建军的心里更加不安。
他想起了这段时间那些异常的关注以及政委的问话,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在心中蔓延。
五月十八日上午九点,团长王建华的车队准时到达三连。
李建军带着全连官兵在连部门口列队等候。
当看到团长从车上下来的那一刻,他努力保持着军人的姿态,内心却在剧烈跳动。
“报告团长,三连列队完毕,请指示!”
团长走到队伍前方,目光从每个士兵身上扫过,当看到李建军时,眼神明显停留了更长时间。
“开始汇报。”团长的声音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
李建军汇报三连近期的训练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他的汇报简洁明了,数据准确,条理清晰。团长认真听着,偶尔点点头,眼神始终没有离开李建军的脸。
“现在看训练展示。”
第一个科目是单兵战术。赵永强作为示范兵,在训练场上展示了隐蔽、射击、突击等动作。动作标准,速度很快,团长表示满意。
第二个科目是班组协同。三个班配合进行攻防演练,配合默契,战术运用得当。团长在一旁观看,不时询问一些技术细节。
“这个战术队形是谁设计的?”团长突然问道。
“是我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李建军回答。
团长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
第三个科目是连队合成训练。这是李建军最得意的项目,整个连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在这个演练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从指挥到执行,从配合到支援,每个环节都堪称完美。
演练结束后,团长鼓了鼓掌。
“很好,三连的训练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
李建军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团长的话让他重新紧张起来。
“现在检查内务。”
内务检查开始了。团长带着随行人员走进第一个宿舍,仔细查看着每一个细节。
被子叠得像豆腐块,洗漱用品摆放整齐,地面干净得能照出人影。
“不错。”团长点点头。
第二个、第三个宿舍的检查都很顺利。
团长对三连的内务水平表示认可,李建军的心情也逐渐放松下来。
04
但是,当团长走到连长办公室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
团长走进办公室,目光在各种文件和照片上扫视着。
突然,他的脚步停了下来,眼神集中在墙上的一张照片上。
那是李建军在军校时的毕业照,穿着军装,神采奕奕。
团长凝视着这张照片,脸色逐渐变得苍白。
他伸出有些颤抖的手,指着照片问道:“这是什么时候拍的?”
“军校毕业时。”李建军如实回答,他注意到团长的异常反应。
团长又仔细看了看照片,然后转过身来,直直地盯着李建军的脸。
这一次,他的凝视持续了足足十秒钟,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营长、政委,还有其他随行人员都察觉到了异常,但没人敢说话。
团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额头上开始渗出汗珠。
他的手在微微发抖,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
“团长,您没事吧?”营长关切地问道。
团长没有回答营长的话,而是继续盯着李建军。
他的眼神中有震惊,有困惑,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
终于,团长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略显颤抖的声音说道:“你跟我来!”
这句话说得很重,办公室里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李建军感到一阵眩晕,他知道,那个被他刻意隐藏了这么多年的秘密,终于要被揭开了。
究竟是什么让团长如此失态?李建军的身份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为什么一张普通的毕业照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
团长办公室的门被重重关上,李建军站在门前,感受着室内压抑的气氛。
王建华背对着他,看着窗外的训练场,肩膀在微微颤抖。
“坐下。”团长的声音很低沉。
李建军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膝盖上,保持着标准的军姿,内心却如翻江倒海般不安。
团长转过身来,走到办公桌旁,拉开了最下面的抽屉。
他从里面取出一个已经发黄的档案袋,动作很小心,像是在处理什么珍贵的文物。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把你叫来吗?”团长问道,声音中带着颤抖。
“不知道。”李建军如实回答。
团长打开档案袋,从里面拿出一张老照片。
照片有些模糊,能看出是两个年轻军官的合影。
一个是年轻时的王建华,另一个是一位身材挺拔、神态威严的军官。
“你看看这张照片。”团长把照片递给李建军。
李建军接过照片,仔细看着。照片中的另一个军官有些眼熟,他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认识吗?”团长紧盯着李建军的表情。
“不认识。”李建军摇摇头。
团长深吸一口气,“你是不是李国强的儿子?”问题直接而锋利。
“李国强,当年军区的参谋长。”
听到这个名字,李建军的身体一震,照片差点从手中滑落。
李建军沉默着,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李国强是我的老长官,也是我的恩人。”团长停下脚步,看着窗外,“1979年,他救过我的命。在那次战斗中,如果没有他,我早就死在战场上了。”
团长的声音变得沙哑:“后来他一路升迁,成为了军区的高级将领。我虽然职位不高,但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
李建军依然沉默,但他的沉默在团长看来,就是默认。
05
“大概十年前,李国强突然消失了。”团长转过身,“有人说他退休了,有人说他出了事,但具体情况,我们这些老部下都不清楚。”
团长走到李建军面前,蹲下身子,与他平视:“现在我明白了,他应该是为了保护你,选择了隐退。”
“我真的不是您说的那个人的儿子。”李建军再次否认,但声音明显没有之前那么坚定。
团长摇摇头:“孩子,你的军事素养,你的战术思维,你的指挥能力,都不是一个农村孩子能够自学出来的。这些都是李国强传给你的,对不对?”
李建军感到无法再隐瞒下去。他缓缓抬起头,看着团长的眼睛:“如果我承认,会怎么样?”
“什么也不会怎么样。”团长的声音变得温和,“你依然是三连的连长,依然是我们团里最优秀的军官。”
李建军沉默了很久,最后轻声说道:“是的,李国强是我父亲。”
这句话说出来的瞬间,李建军感到一阵释然,仿佛一块压在心头多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为什么要隐瞒?”团长问道。
“因为我想凭自己的能力在军队立足,而不是靠父亲的名声。”李建军的声音变得坚定,“从入伍的第一天起,我就发誓要做一个真正的军人,而不是将门之后。”
团长点点头,眼中露出了赞许的光芒:“你做到了。这几个月来,你的表现证明了你是一个优秀的军官,这和你的出身无关。”
但是,李建军接下来的话却让团长感到震惊。
“不过,我和他已经断绝关系很多年了。”
“什么?”团长难以置信地看着李建军,“你说什么?”
“我说,我和李国强已经断绝父子关系很多年了。”李建军的声音变得冷漠,“从我决定参军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不再是父子。”
团长的脸色变得苍白:“为什么?他可是你的父亲!”
“正因为他是我的父亲,所以我才要离开他。”李建军站起身,情绪开始激动,“您知道在将军的儿子这个身份下生活是什么感觉吗?”
“无论我做什么,别人都会说那是因为我有个当将军的父亲。无论我取得什么成绩,别人都会认为那是走后门得来的。”
团长想要劝说:“但是...”
“没有但是!”李建军打断了团长的话,“我不要这样的生活!我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即使没有李国强这个父亲,我李建军照样能在军队立足!”
“所以你就改名入伍?就断绝父子关系?”团长的声音带着愤怒,“你知道这样做会让他多痛苦吗?”
“痛苦?”李建军冷笑一声,“他从来就没有真正关心过我的感受。在他眼里,我只是李家的继承人,只是他事业的延续。他从来没有问过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办公室里的气氛变得剑拔弩张。团长激动地拍着桌子:“你这个不孝子!李国强是个好人,是个好军人,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他?”
“好军人?”李建军的眼中闪着怒火,“一个好军人会强迫自己的儿子走自己安排的路吗?会不顾儿子的意愿,强行安排他的前途吗?”
“那是为了你好!”
“为了我好?”李建军声音提高了八度,“从小到大,我没有选择学校的权利,没有选择专业的权利,没有选择朋友的权利!一切都是他安排好的,我只需要按照他的意愿去执行!”
团长想要反驳,但李建军继续说道:“您知道我为什么选择当兵吗?不是因为我热爱军队,而是因为只有在军队里,我才能离他最远,才能证明我不需要依靠他!”
“你...”团长被气得说不出话来。
“我改名李建军,就是要告诉全世界,我不是李国强的儿子,我就是李建军!”
说到这里,李建军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用了四年时间,证明了一个农村孩子也能在军队出人头地。我用我的汗水和努力,换来了今天的一切。这些成绩,和李国强没有任何关系!”
06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沉默。团长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军官,看着他眼中的倔强和痛苦,突然明白了什么。
“孩子,你恨他,对吗?”团长的声音变得轻柔。
“我不恨他,我只是不想再和他有任何关系。”李建军擦了擦眼角,“现在您知道真相了,您要怎么处理?”
团长沉默了很久,最后说道:“我不会告诉任何人。”
“为什么?”
“因为你说得对,你现在的一切成绩,确实和李国强没有关系。”团长走到李建军面前,“你是一个优秀的军官,这是毫无疑问的。”
就在这时,办公室外传来了急促的敲门声。
“报告!”通信员的声音带着紧急。
“进来!”团长喊道。
通信员冲进办公室:“报告团长,紧急情况!附近的山村发生山洪,上级命令我们立即出动救援!”
山洪的消息让办公室里的紧张气氛瞬间消散。团长立刻进入了指挥状态,刚才的私人谈话被抛在一边。
“具体情况怎么样?”团长问道。
“距离我们二十公里的青山村突发山洪,目前已有十几名村民被困,情况紧急。”通信员汇报道,“上级要求我们立即组织救援队伍。”
团长转向李建军:“三连是咱们团训练最好的连队,这次救援任务...”
“我申请带队参加救援!”李建军不等团长说完就主动请缨。
团长看着他,点了点头:“好,这次救援就由你负责现场指挥。”
李建军立刻跑出办公室,大声喊道:“三连紧急集合!”
哨声响起,所有士兵迅速集合到连部门口。李建军站在队伍前方,声音洪亮地说道:“青山村发生山洪,有村民被困,我们接到紧急救援任务。这是实战,不是演习!”
“是!”全连士兵齐声回答。
“现在开始分工:一班负责救援装备,二班负责医疗急救,三班负责通信联络。十分钟后出发!”
整个三连立刻行动起来,救生衣、绳索、担架、急救包等装备迅速装车。李建军检查着每一样装备,确保没有遗漏。
团长站在一旁,看着李建军有条不紊地安排着一切,眼中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连长,装备检查完毕!”赵永强报告道。
“出发!”
车队驶出营区,向着青山村方向疾驰而去。团长坐在指挥车里,通过电台与李建军保持联系。
到达青山村时,现场的情况比想象的更加严重。山洪冲毁了村里的桥梁,十几名村民被困在河对岸的高地上,洪水还在不断上涨。
李建军迅速勘察了现场情况,然后召集班长们开会。
“情况很严峻,”他指着对岸说道,“被困的村民中有老人和孩子,而且洪水还在上涨。我们必须立即行动。”
“连长,怎么过河?桥已经被冲断了。”张明华问道。
李建军观察着河流的情况,水流湍急,宽度大约五十米。他突然想起了自己设计的那个战术队形,眼睛一亮。
“我们用绳索搭建临时通道。”他迅速在地上画着示意图,“一班的几个水性好的先过河,在对岸固定绳索。二班负责这边的固定点。三班准备救援装备。”
“连长,这样太危险了!”小王担心地说。
“确实危险,但这是唯一的办法。”李建军坚决地说,“我先过河。”
“不行!”赵永强立刻反对,“您是指挥员,不能冒险!”
“正因为我是指挥员,所以更要带头!”李建军已经开始穿救生衣,“这不是讨论,这是命令!”
赵永强还想说什么,看到李建军坚决的眼神,只能服从命令。
07
李建军系好安全绳,第一个跳入湍急的河水中。
冰冷的河水瞬间包围了他,强大的水流冲击着他的身体。
他奋力游着,虽然被冲下去了十几米,但最终还是成功到达了对岸。
“连长过河了!”岸上传来欢呼声。
接下来,其他几名士兵也成功过河,在两岸之间架设了救援通道。救援行动正式开始。
被困的村民一个接一个地被安全转移到岸边。老人、孩子、妇女,每一个人的成功救援都让现场的人们松了一口气。
就在救援即将结束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最后一名被困村民是个八岁的小男孩,由于惊吓过度,他紧紧抱着树枝不肯松手。
“小朋友,不要怕,叔叔来救你!”李建军游到小男孩身边,温和地说道。
但是小男孩被吓坏了,无论怎么劝说都不肯配合。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巨大的轰鸣声——上游又有一波洪水冲下来了!
“连长,快回来!”岸上的士兵们大声喊道。
李建军看了看越来越近的洪水,又看了看怀中的小男孩,做出了决定。他解开自己的安全绳,系在小男孩身上。
“把孩子拉过去!”他大声喊道。
小男孩被安全拉到了岸边,但李建军却被突然到来的洪水冲走了。
“连长!”
洪水过后,搜救队在下游五百米的地方找到了李建军。
他被卡在一堆木头中间,失去了意识,万幸还活着。几人将他带上竹筏,拼尽全力向岸边划去。
团长王建华亲自陪同救护车赶到县医院。在急救室外,他焦急地等待着消息。
三个小时后,医生走出了急救室。
“病人没有生命危险,但需要住院观察几天。”
团长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李建军醒了过来。团长正坐在病床旁边。
“团长。”李建军想要坐起来,但身体太虚弱。
“别动,好好休息。”团长按住他的肩膀,“你这次表现得很好,上级已经决定给你记功。”
李建军苦笑一声:“我以为您会因为昨天的事情...”
“昨天的事情就到此为止。”团长打断了他的话,“无论你是李建军还是李国强的儿子,你都是一个好军人。”
团长站起身,走到窗边:“其实,我理解你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谢谢您的理解。”
“不过,我有个建议。”团长转过身,“你可以继续做李建军,但不要完全否定李国强。毕竟,他是你的父亲,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军人。”
李建军沉默了很久,最后点了点头。
一个月后,李建军康复回到连队。三连的士兵们为他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在他住院期间,三连在团里的各项考核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连长,您不在的这段时间,我们更加努力训练,就是为了不给您丢脸。”赵永强汇报道。
李建军看着眼前这些朴实的战士,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他明白了,真正的认可不来自于名声,而来自于实干。
李建军继续在三连担任连长,用自己的能力和品格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他依然是那个来自农村的李建军。
有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李建军会想起父亲李国强。
虽然他们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时间和经历让他对父亲有了新的理解。
也许有一天,他会主动联系父亲,现在,他更愿意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和责任。
春去秋来,三连在李建军的带领下越来越优秀。
那个关于身份的秘密,被深深地埋在了两个人心中,成为了一段特殊的军旅记忆。
广瑞网-经营杠杆的定义-十倍杠杆炒股-合法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