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军舰的甲板上,南海的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驾驶室远眺海面有着美军航母的轮廓,编队驱逐舰垂发系统的盖板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这是我服役期间执行任务时记忆深刻的画面。作为一名十八大以后入伍的南海舰队军人,当我抚过左胸前那象征荣誉的浪花纹章时,总会想起八十年前那些在血与火中挺立的身影。十四年抗战的烽烟虽已散尽,但那些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抗争精神,正通过我们这代海军的航迹,在新时代的深蓝中重新焕发生机。
汤加海域他国补给舰
一、舷窗外的战火记忆,从长江炮艇到航母编队的精神接力
2020年远赴亚丁湾期间,我在舰上图书馆读到一本老旧的《海军抗战史》。当看到1937年“中山舰”在长江遭日机轰炸的插图时,书中描述的“官兵们用步枪对空射击”的场景,与我眼前的“海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形成了震撼的时空对话。那次我们穿越马六甲海峡时,导航系统显示的航线恰好与1942年中国远征军撤退航道部分重合。航海长指着海图告诉我们:“当年戴安澜将军的部队就是从这里西撤,很多战士连军舰都没见过,却用血肉之躯挡住了侵略者的步伐。”
展开剩余73%在汤加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时,当地介绍人员说他们纪念馆玻璃展柜里陈列着1943年美军与日军在此激战的弹壳,而此刻,中国海军正在用吊机给予汤加人民重建家园的挖掘机和叉车,以及淡水和生活物资等。当我用刚学会汤加语的“和平”时,突然明白:从长江江面上的木质炮艇到如今万吨巨舰编队靠驻受灾国家进行千里救援,变的是装备性能,不变的是中国军人守护和平的承诺。那年“湛蓝”系列演习中,当我们的舰载直升机在夜间完成精准着舰时,机舱外的探照灯划破夜空,我忽然想起书中描写的抗战时期并不强大的海军“夜袭日舰”的场景——同样的夜色,同样的使命,只是我们如今有了更强大的力量和底气去践行“国安家好”的誓言。
汤加附近海域
二、航迹中的精神密码,从血火淬炼到深蓝铸剑的时代传承
两次跨越赤道的航行经历,让我对“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有了具象化的理解。2019年底执行任务期间,我们的补给舰在夏威夷群岛海域遭遇强风。当涌浪把舰体抬升十余米时,不少新兵已经晕船趴床,结束任务后开会得知,那晚二级军士长李班长还跪在机舱地上检修管路,汗水混着油污在他手臂上流淌,他表示:当年前辈们用帆船和大刀都能打游击,咱们这万吨巨轮还能被风浪吓倒?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的上海码头,日本军舰的大炮把街道炸成废墟。近期,双航母编队重大演训任务在太平洋进行,结束后航母编队靠驻香港特区码头庆祝回归28周年。今年的4月23日海军节也是军舰开到上海黄浦江畔请民众参观,进行纪念活动。我明白了航迹为何如此重要——当军舰驶过巴士海峡时,那是对1945年中国海军接收台湾时航线的呼应;当航母舰载机在太平洋完成起降训练时,那是对甲午海战中沉没战舰的告慰。我的军旅生涯累计12万海里航程,航时总计超10000小时,每一次装备的升级,每一次对所谓“岛链”的突破,都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三、锚链下的复兴征程,从历史烽烟到强军梦想的青春答卷
我是从上海虹桥火车站出发到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某训练基地开始军旅生涯的,那边的年轻水兵临近分配新单位都会以连队为单位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为的是铭记清军在虎门炮台等战役中英勇抵抗却因装备悬殊战败。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百年屈辱史。由于当年清政府签订各类不平等条约后,国防力量没得到加强,在抗战时先烈们连像样的军舰都没有,如今我们的航母已能远航。记住!到了新岗位后,要做出自己的贡献,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把人民海军全面建设成世界一流海军的工作中去。
我第一次穿过马六甲海峡时,在驾驶室值班。看着左边印度尼西亚成群的山林,右侧新加坡像科幻城市高楼林立。想起抗战时期,中国商船在海内外都被日军肆意劫掠的历史。舰长曾对我们说:“我们现在守护的不只是航道,更是十四亿人的和平发展权。”从长江抗日到亚丁湾护航,变的是时空坐标,不变的是中国军人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担当。
罕见的海豚群
暮色中的军港,战舰如林。进入退伍倒计时的我站在舷梯上,看着年轻的新兵们正在擦拭舰炮,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和我刚入伍时一样。远处的城市里,万家灯火映照下,处处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十四年抗战的烽烟早已散尽,但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正通过我们的军舰、我们的航迹,在新时代的深蓝中续写新的篇章。当我们的舰艇再次起航时,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这盛世如先烈所愿,而我们正用青春和热血,为民族复兴筑牢海上长城。
发布于:上海市广瑞网-经营杠杆的定义-十倍杠杆炒股-合法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